返回

从绝对音感开始的指挥之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9章 陈秋时代的和声交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吉喆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原本是打算采访一下陈秋的,但是在陈秋的影响下,居然变成了采访和声交响乐团里面的所有人。

    说真的,他之前从来没有这样采访过一个乐团。

    他做的采访基本上全部都是针对某个人进行的采访。

    如果稍微多一点的话,他也是采访一下室内乐的四人组,或者五人组之类的,毕竟室内乐这种东西,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人数也不多,采访起来其实刚好。

    但是对于乐团而言,特别是这种几十人上百人的交响乐团。

    他从来没有考虑过采访全团的人员。

    原因很简单。

    人太多了。

    一个人一分钟,100多个人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就更不要说其他那些比较重要的人。

    比如说乐团的首席,乐团的指挥之类。

    然而吉喆怎么都没有想到。

    自己居然听这些乐团成员讲述乐团,居然听到了一个他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视角。

    他在自己手上记录着很多的素材。

    从一些一路跟着陈秋一直走过来的,到中途加进来的,再到最近大范围招收新人招进来的。

    每一个视角都极为有趣。

    从这些视角里,吉喆对于和声交响乐团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

    比如说为什么他们这群人会选择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钱就跟着陈秋一起干。

    还有乐团中间钱比较少的时候,他们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再到现在乐团彻底建立起来,乐团后面有了专门的赞助商后,他们自身的选择。

    这些东西都非常有意思。

    特别是之前大家一起过苦日子的时候。

    吉喆非常清楚目前国内音乐环境的现状。

    说实在的,国内音乐环境为什么成绩差,最为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钱。

    大家搞音乐没钱。

    搞音乐没钱这个就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大家对于乐团没有归属感。

    进入乐团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兴趣。

    突然来了兴趣,然后就加入乐团里面去工作了。

    然后因为时间冲突,他们需要去做那些有钱的工作,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离开乐团了。

    正常一个乐团可能能有个四五百人,然后每次排练也就去个五六十人,每次排练的五六十人还不固定。

    你就想一下,你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你需要去做一个软件,然后你手下的员工彼此都看不懂对方写的代码。

    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几个员工一起负责某个功能,然后将其实现。

    但是今天是小A跟小B两人写,然而第二天是小B跟小C写,小C看不懂小A写的,然后就只能自己去写,写了另外一遭代码。

    然而小C还没写完呢,他就有其他的事情不干了,然后活交给小D跟小E去做,没有任何的工作交接,大家彼此还是看不懂对方写的代码,所以他们还是只能重写。

    搞音乐也差不多。

    我跟我组里面的几个人排练,我们是要求所有人都相同的进度,然后在指挥的带领下完成同样的一首作品。

    结果回头排练的时候,每个人的进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实力还不一样,指挥指挥的方法也没有办法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挥能指挥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就算不错了,还指望出成绩?

    简直就是做梦。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个完整的乐团,你基本上就只有那么几条路。

    一,大家都有钱有闲。

    比如说像某些老年乐团,某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乐团,再或者是单位里面的乐团。

    反正没啥事,大家找个指挥一起来排练弄就是了。

    二,把钱给够。

    比如说贵城交响乐团那样,每年三四千万的费用,每个乐团成员都可以以乐团为生,大家也会更将这件事当成他们的职业去做,而不是当成闲暇的娱乐。

    最主要的便是这两点,其他的可能还有,但是也都不是什么正路。

    就比如说像和声交响乐团。

    大家一开始的时候最主要是想要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然后逐渐从证明自己,变成了获取更高荣誉。

    他们是非常清楚,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陈秋,通过和声交响乐团走上职业之路,所以他们才敢向陈秋下注,让自己跟着陈秋继续走下去,而不是中途下车,准备找其他的发展方向。

    和声交响乐团的发展很是少见,但是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只能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最主要还是陈秋指挥的个人魅力。

    他跟乐团成员聊了一会儿后,便被陈秋请到了音乐厅的角落,让他去角落采访,他们乐团那边的人要开始排练了。

    和声交响乐团的排练并没有避讳吉喆。

    吉喆也很清晰地看到了乐团排练时候

第409章 陈秋时代的和声交响(1/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